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30|回复: 1

安培此次访美为什么未能如愿以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28 18: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本首相安培晋三充满着极大的希望与期待,怀着信心十足的喜悦心情于二月二十一日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心中大事:出访美国的行程。为了讨好主子,使主子对他有初次见面好感之印象,他还特在上面印有“日本国”三个字的首相专机前面竖起了一面美国国旗与日本国旗并排竖起。安培的这一精心设计安排目的是讨好主子,在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妄想得到美国的更多支持,从而借助美国之力进一步抗衡中国。但事与愿违,直到他访美结束,美国政府却出乎人们所料的在中日钓鱼岛主权归属争端上以及有关中国的所有问题,并没有涉及多少,且言辞温和之表情是以前绝没有的。美国政府在对待有关中国问题的态度发生的微妙变化不但使安培大失所望,就连国际社会和众多媒体也甚为不解。为什么美日首脑会晤的结果却没有达到安培所预期的那样呢?难道奥巴马被他连任总统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而得了健忘症把中国问题给遗忘了吗?不会的,是绝不会遗忘的。之所以在美日首脑会晤中,没谈及有关中国问题正是奥巴马比日本棋高一筹的表现。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美国是顾私利而不顾情面的国家,事事都为自己国家的最高私利着想,情面二字在美国他们根本不懂得这两个字的含义。美国的国家战略意图是随着自己国家的最高私欲的要求而制定的,哪个国家对他有利,他就向哪个国家示好,美国对我国敌对政策的逐渐调整主要是根据以下两个客观因素的变化而改变的,这两个客观因素分别是:
  一、地缘政治客观因素的变化
      我们大家都知道美日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敌对的两个国家,结下了深仇大恨。战后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两大对立阵营,以切身利益为重的美国为了利用日本与中苏两国是近邻这一有利客观条件,借助日本之力进而牵制中苏两国,一改对日仇视的常态,化敌为友,把日本当做反共的前沿阵地。钓鱼岛今日局势的形成就是当时美国实行地缘战略制约中国的结果。美国还与日本签订了安保条约,从此把日本这个马前卒绑在了自己的战略车上。日本在当时起到了美国不能起到的作用。所以说日本在当时对美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世界形势的不断变化,世界的政治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特别是近几年中国国力的强劲崛起,俄罗斯的再次复兴以及印度充满着雄心勃勃的强国欲望,面对这些变化美国也开始了调整自己的战略对策。美国政府被迫不得不承认在现今的地缘政治格局中人口众多的中国即使自己的对手又是自己的合作伙伴,美国认为在对他关键不利的时候,中国既能北抗衡俄罗斯,西又能抵制印度,东可牵制日本,中国在平衡世界政治格局中的能力,不但日俄印不能相比,就连美国自己也不能所及的。一切都为自己考虑的美国认为现在的中国对他来说比日本更重要。
  二、中美两国经济互相依赖,互利双赢
      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从而使我国有机会融入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家庭里,尤其是中美两国的经济交往迅速开展起来,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几乎占满了美国日用商品的半壁江山,美国的先进技术也促使了我们的工业飞速发展,我国的巨额美元储备为美国的经济发展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美两国间经济关系的不断密切发展,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难舍难分的局面。虽然美国现在在军事领域对我国保持着强势威摄,但在经济领域我国对美国也有示威的手段,也可以这样说中国经济的好与坏对美国经济的盛与衰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综上所述,美国不管从政治格局和自身的经济利益来考虑,现今的中国比日本更为重要。他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日本而失去他的掌控而出现在亚洲的东方,同时也不想让中国在世界形势对他极为不利的时候失去他平衡世界格局应有的能力。因此,任凭安培晋三此次来美怎样向美国诉苦、告状和请求,在对待中国这个问题上美国心里是有数的,他只有用好话安慰日本,但决不会迎合日本的无理要求,转而联日抗中。所以说,这就是安培晋三此次访美在对待中国问题上不能如愿以偿的根本原因,用乘兴来扫兴归这句话来形容安培晋三此次美国之行的确是最恰当不过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2-28 18: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不管从政治格局和自身的经济利益来考虑,现今的中国比日本更为重要。他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日本而失去他的掌控而出现在亚洲的东方,同时也不想让中国在世界形势对他极为不利的时候失去他平衡世界格局应有的能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网站地图|联系我们|关于我们|隐私条款|免责声明|小黑屋|D2home暗黑1.09战网 ( 鲁ICP备2020047197号 )

GMT+8, 2024-5-15 04:59 , Processed in 0.21920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